腾云下午茶 | 嘉宾发言集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键在网络之外
谈到网瘾,他们说,目前并没有关于网络使用上瘾的足够证据,建议用“过度网络使用”来替代;
谈到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他们说,最好的方式家长和孩子一起打网游,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用疏导代替监控;
谈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他们说,最好的保护是在网络之外,比如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会上增加适合孩子玩耍的实体空间等……
2月23日下午,在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组织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金盛华、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胡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守建等专家学者一起,深入讨论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
会上,专家学者们向家长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
家长要懂一点游戏,能和孩子成为玩伴,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构建彼此信任的亲子关系。
2
尽量让孩子在客厅、书房等家庭公共空间上网,不在孩子的卧室装电脑,不允许孩子把智能手机带进卧室。
3
对孩子上网的监管要张弛有度,寒暑假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太多,短期高频容易沉迷。
4
一般家长最关注孩子在小学阶段的上网监管,但调研发现,初二才是孩子上网时间大幅提升期。初二是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是孩子在自我价值构建的关键节点,极易受外界影响,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5
多和孩子沟通,成为孩子最信任的对象,成为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求助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人。
6
抽出时间帮助孩子培养游戏以外的其他乐趣,特别是不要以忙为理由让孩子和游戏为伴。
7
试着去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游戏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多和孩子平等对话,一起探讨游戏中的规则、角色设置等。
8
孩子想要绕开家长监管去上网是很容易的,家长不要单纯控制孩子上网时间,而是一起讨论形成使用网络的共识,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习惯。
以下是研讨会嘉宾发言集锦,经 腾云 整理。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1)要想更好的引导,作为父母应该更加了解游戏本身。小孩的世界其实是自成体系,他的世界其实有独特的运转逻辑。如果我们父母进不去的话,会觉得那里的东西与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例如,他即使被我们定义为心智发育不够好的阶段,其实也有很多情感,玩游戏有可能也是他释放情感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好的父母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你跟他坐在一起玩这个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有想法和收获可以跟你交流。我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父母跟孩子一起玩;尤其是慢慢产生玩伴意识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2)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我们很多时候谈论电子游戏时都是只抱着大象腿或者大象身子,例如做作业和打游戏两种学习方法所锻炼孩子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侧面,很多家长只见其一而忽略其二,因而往往忽略了大象的全部,这也是社会上没有做好的普遍现象。
3)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面对游戏都会紧张,怕你的孩子受到它的伤害;但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孩子遇到困难之后,能够和你沟通。其实你也不见得能帮助他多少,但是你可以说,我对你有情感支持,你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是你的后盾,我们共同面对,对于孩子打游戏这个问题而言这也是一个解决的方法。
金盛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人都倾向于认同周围的同类。伙伴上这是孩子的第一选择。如果说父母亲真的能去玩游戏,变成孩子的同类的话,他们便能获得孩子更多的认同,使彼此在沟通中成为同一个群体。这样的话,孩子也许就没必要再去网络上寻找虚拟的认同。因此,我赞同胡泳老师的观点,父母真的能够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那真的是很理想的一个状态。
2)从教育理念上看,其实我们社会的教育体制是高度缺少自主学习的,孩子不能凭兴趣探索和走出自己的路。我们往往很早就被社会功利性目标锚定,进入了被限制轨道。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本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资源。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各自都差不多在既定轨道中运行,家庭也为每个孩子规定了特定功能,被期待光宗耀祖。实际上,我们给他设定的轨道反而让他很难真正的光宗耀祖。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而且在可见的将来,变数应该不会特别大,不信大家会看得到,再过50年我们坐下来讨论的,会依然是同样的问题。
3)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感觉是真实的。当然这个真实的感觉,能不能挪到现实世界里,并且有同步的心智成长?这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网络游戏的相关研究应该重点研究这一点。真实的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在我看来网络游戏不管设计多复杂,其模拟的模式都很难真正覆盖现实生活。
4)我们自己有一个理论,叫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不管什么样的需求,其实最关键的一个追求,就是孩子们感到自己有价值。人没有了自我价值,就只能有一个归属,自杀。亲子关系属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核心维度。研究发现,父母亲与孩子的冲突和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定向,父母冲突和负面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可能增加孩子到网上寻求自我的可能性,成瘾风险也更大。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上的情感得不到满足,网瘾倾向会加强,此时成瘾性的网络使用实际上成为了青少年自我价值支持缺失的一种病理性补偿。
5)在家长的网络关联度(网络对家长的重要性和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与青少年网瘾之间存在有两种机制,一个是主动的,需要家长主动干预,去正确引导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使用网络;一个是被动的,家长本身使用网络时间较长,青少年有可能模仿,从而增加超时上网风险。
劳姗姗
腾讯IEG用户研究团队
1)青少年们之所以玩网游是因为电子游戏满足了青少年心理的五大层次需求:最基本的休闲娱乐需求、第二层的交往需求、第三层的归属需求、第四层的尊重需求以及第五层的自我实现追求。
2)游戏更为深入地满足了第三层心理需求——归属需求。比如需要大量团队合作作战的RPG品类游戏,游戏用户可以在该种游戏中通过团队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以及集体的荣誉感。尤其是有一些可能成绩不是很好的或者在学校里面不是很受重视的孩子们,他们在游戏里不仅仅可以感受到现实中很难获得的被需要以及被重视的感觉,还可以尝试到跟别人一起协作获得成功的荣誉感。
3)电子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尊重需求的满足,这种需求具体体现在“潮流”、“时尚”以及“权威”三方面。“潮流”是指青少年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可能会觉得不上网、不参与电子游戏就意味着他们“落伍”了;“时尚”一方面是指游戏通过不断更新,游戏本身可能又代表着一种时尚;“权威”则是指游戏成绩为玩家带来荣誉、威信、自信,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可供炫耀的资本。
杨守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网络游戏我也玩了十几年。我觉得游戏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当然首先能得到的是快乐,第二就是虚拟的成就感,这种虚拟成就感和体验是非常难得的,有时候不可比拟,还有就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方面。但是负面影响也很多,我也曾经体会过游戏沉迷的状态,当时两个月里的时间里,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其余时间全部在玩游戏,这样的深度沉迷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2)网络成瘾可能严重地扰乱甚至中断部分未成年人正常社会化进程。其中,亲子关系不良既是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后果,而网吧则是未成年上网成瘾的温床,寒暑假是网络成瘾的高发阶段,因为很多家长他不了解游戏,觉得孩子期末考试结束让他们寒暑假放松一下,结果放任孩子玩两个月游戏后,开学了,有的家长会发现很难再把他拉回来。我们当时还发现,脱离父母监管的住校学生,没有被重点关注,也是网瘾高发群体。
3)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当中面临很多问题,一些问题可能在某一天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或者解决。比如随着游戏的发展,最开始端游,后面是页游,再接着是手游,虽然人们玩游戏越来越便利,但是游戏的成瘾性好像是越来越弱了,像手游可以在大家的碎片化时间里玩,反而不像端游那么容易沉迷了,因为不再需要长时间在线和持续坐在电脑前。
4)我们应该告诉家长怎么处理青少年网瘾的事情,因为我们接触很多案例,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最后跟孩子沟通或者管教结果适得其反的。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是为了便于你跟孩子进行沟通,找到共同语言和切入口。
5)另外,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搞清楚,不要以为好的游戏,就不会沉迷其中,好游戏反而特别容易让人沉迷。另外,有的家长以为我孩子学习上进努力成绩好,不容易沉迷游戏,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小孩子,反而容易沉迷,因为他的进取欲望、进取心很强,对虚拟世界里的成就更加在乎,孩子本身比较聪明的,一些游戏玩起来得心应手,也有可能更容易沉迷其中。
刘晋锋
《第九区》主编
1)玩游戏也很可能是一件考验“智商”的事情。据我所知,有一些学霸在玩一些游戏的时候,会设计数学模型来在短时间内实现极限收益,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有益的思维训练吗?
2)规则和边界的建立肯定不会是从电子游戏开始,她只不过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子互动模式的一个延续。另外,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将孩子的生活展开得更加充实,只是跟他说你不准玩电子游戏,不给他建设性的指导,但这个问题又跟阶层分化有关。
3)说到家长和孩子玩游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边界感的建立,比如要规定孩子玩游戏多长时间,并不是说你在其他的时候不管他,突然到电子游戏的时候,你给他提一个规定,这时候再树立你的权威是没有用的。
赵嘉敏
译言网创始人
1)家长要适度玩游戏,这方面父母亲可以进行角色分工。像我们家,作为父亲的我因为本身也玩游戏,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来引导他,而母亲就会限制他。
2)现在孩子们除了学习以外能够到外部活动的大片时间特别少,孩子除了玩游戏还能干啥?没有了。但这个又不是特别简单就能解决的事,比如金老师说倡议增加户外空间,但是考虑到了责任与安全等问题,国内给孩子玩耍的公共空间不多。
朱迪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副研究员
1)95后和00后这群青少年的文化跟80后、甚至90后非常不一样,他们更愿意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场域。我们要搞清楚这种青少年的文化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作为学者,要考察和挖掘青少年文化的存在机制,还要看一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不是也在其中起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2)作为家长要平等地和子女探讨他们使用互联网或者打游戏的边界何在的问题。这个边界不光光是具体的类似使用时间或者游戏类型的界定,更重要的是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是有边界的,并且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行为也是有边界的。
3)从我们赋能报告的思路出发,也要赋能于儿童,这个赋能当然要有父母的引导和交流,另外,各个利益相关方也都要做出一些努力,包括父母、家庭、教育者、学校,甚至是公共场所。
何祎金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1)确实在国外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的研究中,更多侧重对网络阴暗面的过滤,像暴力和色情的内容,以及保护线上和线下的未成年人,避免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遭受侵害。但是游戏成瘾或者说game addiction在互联网保护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前者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是存在激烈争论的领域。一份心理学量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2)特别像70后或者80后,一旦成为父母,他们本身也有一个游戏的体验,在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关于游戏的交流,是一种互动。
苏文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儿童保护官员
1)我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一些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伙伴们,都不建议使用网络成瘾这个词,我们一般会用的是过度网络使用。目前在学术理论层面,成瘾这个词更多还是物质成瘾联系起来,我们认为网络使用还没有完全成瘾的证据。
2)儿童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但这个权利要平衡。一方面网络上有非常多的风险,他的隐私权利等可能会受到各种侵害,需要受保护。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可以获得他所提供大量知识、娱乐、社交等信息。那么该怎么平衡他们的参与权和受保护权?
杨雅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讲师
技术已经嵌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可能游戏、社交和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同等重要,或者说游戏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社交的途径。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转变视角,将游戏看作孩子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于孩子进行赋能,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互相沟通,让孩子参与进来,自主设计游戏上的时间与金钱花费等。我认为家长和社会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引导与陪伴。
另外,了解未成年人对于网络游戏的认知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90后甚至00后来说,他们本身对于游戏的认知和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就影响了他行为的启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选择。
古语说致远恐泥,但是前一句是小道上亦有可观。网络游戏可能导致沉溺,但是它也有蔚为大观、能够使人选择其成为自己合理职业的这样一个理由。虽然是个案,但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推荐阅读